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於上世紀1970年初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開發期和90年代的適用化期。
1970年我國也發射了
人造衛星。世界上工業機器人應用掀起一個高潮,尤其在日本發展更爲迅猛,它補充了日益短缺的勞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於1972年開始研製自己的工業機器人。
進入80年代後,在高技術浪潮的衝擊下,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機器人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七五”期間,國家投入資金,對工業機器人及其零部件進行攻關,完成了示教再現式工業機器人成套技術的開發,研製出了噴塗、點焊、弧焊和
搬運機器人。1986年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開始實施,
智能機器人主題跟蹤世界機器人技術的前沿,經過幾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製出了一批
特種機器人。
從90年代初期起,我國的
國民經濟進入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時期,掀起了新一輪的
經濟體制改革和技術進步熱潮,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又在實踐中邁進一大步,先後研製出了點焊、弧焊、裝配、噴漆、切割、搬運、包裝碼垛等各種用途的工業機器人,並實施了一批機器人應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機器人產業化基地,爲我國機器人產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雖然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在不斷的進步中,但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依舊明顯。從市場佔有率來說,更無法相提並論。工業機器人很多核心技術,當前我們尚未掌握,這是影響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隨着人口紅利的逐漸下降,企業用工成本不斷上漲,工業機器人正逐步走進公衆的視野。
中國產業洞察網分析師李強認爲,人口紅利的持續消退,給機器人產業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產業有望迎來爆發期。
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也有所擴大。2010年,在德國市場,除了汽車行業,食品行業顯著增加了機器人的
緊湊型機器人 (2張)
利用。可見,在藥品和
化妝品行業和塑料行業,機器人的投資潛力巨大。預計亞洲將成爲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最快的地區。
《2014-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36560臺工業機器人,佔全球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達60%,取代日本成爲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預計2014年本體產值約90億元,本體加集成市場規模約270億元。
根據2011年3月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國在“十二五”時期將加快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國務院在相關決定中指出:“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已成爲世界主要國家搶佔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包括“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新材料產業”、“
新能源產業”及“節能環保產業”等。今後十年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銷售產值將佔全部裝備製造業銷售產值的30%以上。工業機器人行業作爲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在此期間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實現進一步增長。
中國到2014年將成爲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預計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量將達3.5萬臺,佔全球總量的16.9%,成爲規模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專家表示,未來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複合增速可達30%,爆發性增長可期。
儘管各大企業面臨着轉型升級的陣痛,但不少具備實力、具有長遠眼光的企業已經在此陣痛中尋找到了新的出路。山推作爲國內大型工程機械生產廠家和推土機行業龍頭企業,在自動化焊接設備的應用上應該說走到了國內同行的前列,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應用焊接機器人和自動化焊接專機。這些舉措不僅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也轉變了員工的傳統觀念。
當前,國外已經研製和生產了各種不同的標準組件,而中國作爲未來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生產國,標準化的過程是發展趨勢。
中國製造業面臨着向高端轉變,承接國際先進製造、參與國際分工的巨大挑戰。加快工業機器人技術的研究開發與生產是中國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要進一步落實:第一,工業機器人技術是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主要手段和途徑,政府要對國產工業機器人有更多的政策與經濟支持,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加大技術投入與改造;第二,在國家的科技發展計劃中,應該繼續對智能機器人研究開發與應用給予大力支持,形成產品和自動化製造裝備同步協調的新局面;第三,部分國產工業機器人質量已經與國外相當,企業採購工業機器人時不要盲目進口,應該綜合評估,立足國產。
智能化、仿生化是工業機器人的最高階段,隨着材料、控制等技術不斷髮展,實驗室產品越來越多的產品化,逐步應用於各個場合。伴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多傳感器、分佈式控制的精密型工業機器人將會越來越多,逐步滲透製造業的方方面面,並且由製造實施型向服務型轉化。
工業機器人最先大規模使用的區域將會出如今發達地區。隨着產業轉移的進行,發達地區的製造業需要提升。基於工人成本不斷增長的現實,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成爲最好替代方式。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大範圍應用將會集中在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其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將佔全國一半以上。
日益增長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世界着名機器人生產廠家的目光。當前,我國進口的工業機器人主要來自日本,但是隨着諸如“機器人”類似的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企業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將會由中國製造。
中國成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機器人的運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即使在很多的傳統工業領域中人們也在努力使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在食品工業中的情況也是如此。人們已經開發出的食品
工業機器人有包裝罐頭機器人、自動午餐機器人和切割牛肉機器人等,機器人在食品加工領域應用得如魚水。
[2]
中國到2016年或成爲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25日,2014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峯會議在張家港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的透露,預計中國到2016年或成爲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王衛明這一“預計”無疑讓衆多關心中國機器人市場的與會商家有點竊喜。眼下,中國市場可謂是機器人熱潮涌動。王衛明說,不久前他去參加一個機牀展,竟然展出的一半產品是機器人。
機器人需求猛增
“人力成本的逐年上漲,將刺激製造業對機器人的需求。”王衛明稱,汽車行業使用機器人最多,醫藥等行業的增長需求甚至達到100%以上,2013年全球機器人銷量16.8萬臺。
“機器換人”已是大勢所趨
未來的5至10年將成爲中國市場的爆發期,業界對此普遍持樂觀態度。曲道奎認同這一觀點。作爲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企業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他在會上不斷提醒企業要意識到該行業的殘酷性。他呼籲,在機器人這個高端產業裏中國要避免處於產業鏈低端位置。
在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漸消失的背景下,“機器換人”已是大勢所趨。面對機器人產業誘人的大蛋糕,中國各地都行動了起來,機器人企業、機器人產業園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積極投身這場“掘金戰”中。
王衛明在會上指出,國內在機器人產業化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面對將要到來的“機器人時代”,中國未來將加強頂層設計,組建國家級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完善標準體系建設;加大對機器人國產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示範等。
2015年安徽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預計超200億元
根據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實施方案,國家支持在皖打造機器人、新型顯示兩大產業集聚試點。蕪馬合地區作爲目前我國唯一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集聚試點,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培育3家至5家產值超50億元的龍頭企業,形成產業規模超200億元。
2014年3月,蕪湖市已規劃用地5000畝建設機器人產業園,依託埃夫特、瑞祥工業、陀曼精機等企業,集聚產業科技創新要素,打造以主機爲龍頭、關鍵零部件協作配套的機器人全產業鏈。蕪湖市早在2007年就啓動了工業機器人項目,如今,領軍企業安徽埃夫特公司已形成系列化工業機器人研發和製造能力,實際裝機臺數位居自主品牌之首,在汽車、家電、機械加工等多個行業得到廣泛應用。該市正在建設的6個重點項目,涉及工業機器人整機項目以及伺服電機、驅動及控制系統、精密減速機等配套的核心零部件項目。
[2]
國外
在發達國家中,工業機器人
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設備已成爲自動化裝備的主流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國外汽車行業、電子電器行業、工程機械等行業已經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以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避免了大量的工傷事故。全球諸多國家近半個世紀的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實踐表明,工業機器人的普及是實現自動化生產,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推動企業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手段。
機器人技術是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高技術領域。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
IEEE的科學家在對未來科技發展方向進行預測中提出了4個重點發展方向,機器人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10月,國際機器人工業人士在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了一次工業機器人國際標準大會,並在這次大會上通過了一個文件,把工業機器人分爲四類:⑴順序型。這類機器人擁有規定的程序動作控制系統;⑵沿軌跡作業型。這類機器人執行某種移動作業,如焊接。噴漆等;⑶遠距作業型。比如在月球上自動工作的機器人;⑷智能型。這類機器人具有感知、適應及思維和人機通信機能。
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普及了第一和第二類工業機器人,並達到了其工業機器人發展史的鼎盛時期。而今已在第發展三、四類工業機器人的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日本下一代機器人發展重點有:低成本技術、高速化技術、小型和輕量化技術、提高可靠性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
網絡化技術、高精度化技術、視覺和觸覺等傳感器技術等。
根據日本政府2007年指定的一份計劃,日本2050年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將達到1.4兆日元,擁有百萬工業機器人。按照一個工業機器人等價於10個勞動力的標準,百萬工業機器人相當於千萬勞動力,是當前日本全部勞動人口的15%。
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於70年代初,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爲三個階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開發期;90年代的實用化期。而今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當前我國已生產出部分機器人關鍵元器件,開發出弧焊、點焊、碼垛、裝配、搬運、注塑、衝壓、噴漆等工業機器人。一批國產工業機器人已服務於國內諸多企業的生產線上;一批機器人技術的研究人才也涌現出來。一些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已掌握了工業機器人操作機的優化設計製造技術;工業機器人控制、驅動系統的
硬件設計技術;機器人軟件的設計和編程技術;運動學和軌跡規劃技術;弧焊、點焊及大型機器人自動生產線與周邊配套設備的開發和製備技術等。某些關鍵技術已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一個國家要引入高技術並將其轉移爲產業技術(產業化),必須具備5個要素即5M:Machine/Materials/Manpower/Management/Market。和有着“
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相比,我國有着截然不同的基本國情,那就是人口多,勞動力過剩。刺激日本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根本動力就在於要解決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問題。所以,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晚發展緩。但是正如前所述,廣泛使用機器人是實現工業自動化,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我國正在努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培養人才,打開市場。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的輝煌得益於本國政府的鼓勵政策,我國在十一五綱要中也體現出了對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大力支持。